发布日期:2021-1-14 来源:本站 返回列表
技术简介:盐碱水作为非海洋性咸水,具有高pH、高碱度等特点,主要有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和碳酸盐型。我国低洼盐碱水域6.9亿亩,具有养殖潜力的盐碱水面积可达1亿亩,广泛分布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19个省市,现绝大部分处于荒置状态。“八五”以来,我国盐碱水渔业已初步形成了挖塘抬田、上粮下渔模式,尝试开展了罗非鱼、梭鱼、凡纳滨对虾、河蟹等广盐性鱼虾蟹养殖,在河北沧州、甘肃景泰、宁夏石嘴山和江苏大丰等盐碱水域进行了小规模养殖,但还存在宜养优良品种匮乏、不同类型水质改良技术缺乏、养殖效益低等问题。
盐碱水增效养殖技术,根据不同类型盐碱水型,选择适用的改良剂及所需投放的数量,调整离子比例失调、碳酸盐碱度过高的水质到适合水产养殖的用水,从而使盐碱水域能够主动适应各类品种的养殖;筛选适合不同盐碱水型的养殖品种和比例,建立适合不同盐碱水型的增效养殖模式,提高综合养殖产量,拓宽宜渔空间,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池塘生态养殖创新团队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盐碱地区高碱度、高pH值特点的盐碱水质条件,引入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受盐碱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的海水养殖新品种--脊尾白虾,构建“脊尾白虾-梭鱼/鲢鱼”盐碱水生态养殖模式,突破关键养殖技术,实现亩产值1万元以上,有效利用了盐碱水土资源,实现了科技精准扶贫,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 脊尾白虾盐碱水养殖验收现场
1. 放苗的水质调控:通过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用水13项指标(水温、气味、水色、比重、pH、K+、Na+、Ca2+、Mg2+、Cl-、SO42-、碳酸盐碱度、矿化度)测定结果,针对养殖区不同水质类型进行综合水质调控和管理(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维持良好水域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2.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水质直接影响了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调控水的温度、盐度、pH值、碳酸盐碱度、营养盐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维持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对生物的伤害,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暴发。
池塘正常水质条件:养鱼池塘,应保持水深2.0米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pH值7.5~9.0。对于重度盐碱水,应有淡水水源进行调整,并结合人工调配技术进行水质改良。
养虾池塘,应保持水深1.5米以上,碳酸盐碱度5毫克当量/升以下,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8~8.6,池水矿化度1~30克/升。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